|
全球最大機床生產國背后市場強勁能維持多久 | |
|
|
詳細信息 |
摘要:在升級的催促和鼓動聲中,機床企業都有必要冷靜地思考一下,今后的發展指向在何方以及今后的路到底該怎么走。畢竟,產業升級的過程是行業內部重新洗牌、企業重新自我定位的過程。在看清前面的路后,投身于創新升級之中,才可能收獲得更多。 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機床行業的自主升級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眼下,在升級的催促和鼓動聲中,無論是對于處在產業前端的孤寂者,還是身在其間的拚殺者,此刻,都有必要冷靜地思考一下,今后的發展指向在何方以及今后的路到底該怎么走。畢竟,產業升級的過程是行業內部重新洗牌、企業重新自我定位的過程。先知先覺者,可能成為先驅和引領者,盲動者則可能成為“先烈”或鋪路石。但是,無論是留戀和固守于原有的領地,還是大膽奔向新的草場,你都必須做出自己新的抉擇。 全球最大機床生產國的背后 機床是用以制造一切機械的機器,有工作母機之稱。機床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屬戰略性產業。數控機床作為現代制造業的主流加工設備,是機床工業的核心產品,已成為國際制造業和國防工業競爭的制高點。 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機床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014.2億元,與此同時,日本、德國等制造業發達的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機床生產規模均大幅下降,這使得中國首次成為世界機床第一生產大國。 事實上,在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的今天,位居全球機床生產產值第一已失去了昨日的轟動效應。正像一位業內人士所說:仔細觀察一下目前國內裝備制造業的產能情況,就很容易發現,如果說我們的產能還不算過剩的話,也足夠大了。即使是所謂的“藍海”領域比如風電,一瞬間,也會變得人滿為患。但是,在這種“繁榮”表象的背后,如果從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產業自身的運行效率上進行分析,特別是在綠色制造、低碳經濟、節約資源等經濟發展理念得到普遍重視的前提下,事實上,機床行業產值的全球“最大”并不足以令人彈冠相慶。 不可否認,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努力,中國機床工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機床工業特別是數控機床的發展,《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首次將數控機床列入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也將數控機床列為16個重大專項之一,進一步確立了機床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而機床行業針對國家重點發展的大型發電設備、輸變電成套設備、大型石化成套設備、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成套冶金機械、大型船舶、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重點領域,加強產品自主創新和專機開發研制,在精密制造、極限制造等方面實現了有效突破,提升了大、重型數控機床,五軸聯動機床等重點產品的技術檔次和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開發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25m、28m數控立式銑車床,回轉直徑5m、承重500t的數控臥式車床,10.5m數控橋式龍門復合機床,鏜桿直徑320mm的數控落地銑鏜床,直徑2500mm的軋輥磨床以及高性能數控鍛壓設備等。目前,國產高檔數控機床開始進入國家重點發展領域和國防軍工建設領域,國民經濟發展急需的高檔數控機床過度依賴進口的局面,正在逐步得到改善。2009年,國產金屬加工機床產值市場占有率繼續提高,達到了70.1%;國產數控機床產值市場占有率達到62%。 但是,下面的一組數據中可以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在機床工業取得諸多佳績的同時,進行結構調整不僅必要,而且相當緊迫。 2009年,機床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014.2億元,同比增長16.1%。 機床工具行業產品銷售產值3922.5億元,同比增長18.7%。 機床工具行業實現利潤176.4億元,比同期下降1.8%;產值利潤率為5%,同比下降0.8個百分點(1~11月數據)。 金切機床行業實現利潤45.2億元,同比下降6.7%;產值利潤率為5.1%,同比下降0.5個百分點。 成型機床行業實現利潤10.3億元,同比下降6.8%;產值利潤率為3.8%,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1~11月數據)。 機床工具產品累計進口97億美元,同比下降21.1%。 機床工具產品出口47.4億美元,同比下降33.5%。 中低檔數控機床出口價格持續下跌,平均單價降幅達到25%。 行業內投資增加,產值增加,銷售量增加,但利潤下降。這種技術、資源、人力成本在產業發展中貢獻度未得到充分體現的增長方式,對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和健康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換句話說,長期沉迷于或者是對低端產品的戀戀不舍,一但外部條件發生變化,這種執著只能不斷加重企業的不良反應,甚至有可能損害到行業的整體健康狀況。 高端嚴重缺失,中低端競爭過度,基礎不穩,專業化不強。這就是隱藏在“最大”后面的陰影。 一位機床行業的權威人士就明確指出:機床行業低水平的產能嚴重過剩。不調整結構,不進行產業升級,不走專業化的道路,不轉換增長方式,不僅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句空話,而且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市場的強勁表現還能維持多久 中國已連續八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床消費國和進口國。得益于亢奮的市場需求,國內機床行業也實現了連續八年的高速發展。即使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與其他發達的經濟區域相比,國內機床工業起碼在產值數據上仍能令人聊以自慰。 但是,基于理性和清醒的認識與判斷,這樣一些問題是無法回避的:靠全社會固定資產連續大幅度增長拉動的市場,到底還能維持多久?市場自身的運行周期真的不存在了?如果認為今天是在透支明天的需求,那明天該如何應對?企業是否能跟上市場的需求變化? 從外部市場的情況進行分析,形勢同樣復雜。 在此次金融危機中,發達國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的內在弊端,使之遭受了無情的懲罰。由此,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回歸實體經濟的態勢明顯加強,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反傾銷調查案件頻繁發生。在很大程度上,這給依靠過剩產能的外向型發展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且,長期以來依靠比較優勢拉動出口的模式從理念上也將發生動搖。因此更多地考慮技術附加值,更多地考慮效益,對機床工具行業而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機床工具產品累計進口97億美元,同比下降21.1%。 機床工具產品出口47.4億美元,同比下降33.5%。 中低檔數控機床出口價格持續下跌,平均單價降幅達到25%。 行業內投資增加,產值增加,銷售量增加,但利潤下降。這種技術、資源、人力成本在產業發展中貢獻度未得到充分體現的增長方式,對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和健康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換句話說,長期沉迷于或者是對低端產品的戀戀不舍,一但外部條件發生變化,這種執著只能不斷加重企業的不良反應,甚至有可能損害到行業的整體健康狀況。 高端嚴重缺失,中低端競爭過度,基礎不穩,專業化不強。這就是隱藏在“最大”后面的陰影。 一位機床行業的權威人士就明確指出:機床行業低水平的產能嚴重過剩。不調整結構,不進行產業升級,不走專業化的道路,不轉換增長方式,不僅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句空話,而且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需求變化帶來的啟示 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在2009年10月對80家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新增訂單不足的情況極為普遍,大體上比上年同期減少25%。而且,有半數企業都遇到用戶暫緩提貨或退貨的情況。盡管,近幾個月市場有轉好跡象,但謹慎氣氛日趨濃烈。該協會近期對若干用戶行業進行調研的情況同時顯示,國家對航空、汽車、鐵路、綠色能源、船舶、電子信息等行業的重點支持,拉動了需求市場向高端傾斜。 據業內專家介紹,對于極大尺寸、超重型的機床設備,用于汽車工業的機床設備,用于航空工業的多坐標機床設備,用于電子工業的精細加工設備的生產,是目前國內機床行業的短板,有些甚至還是空白。國內市場的相關需求只能依賴進口,而一些關鍵領域的關鍵設備還處于國外的技術封鎖狀態。盡管,這種需求與供給的矛盾,由于機床行業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而有所改善,但落差仍然很大。 顯而易見,新增需求給機床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指向。但要真正贏得市場,調整結構,創新升級是必須要做的功課。此外,根據形勢的變化,能否貼近市場,挖掘市場,培育市場,創造需求,同樣是檢驗企業內功的現實課題。 創新升級與重視基礎兩者不可偏廢 機床工業是一個規模經濟并不顯著的行業;機床是投資類商品中與用戶個性化需求關聯最為密切的商品;現代機床工業生產經營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多品種、小批量、“量體裁衣”和成套供應;機床工業的有效組織規模和形式是專業性強的短小精悍企業組合;機床產品的制造越來越多地依靠集成(配套)方式。這些概念的集合意味著,機床行業是一個企業之間分工差異明顯、競爭強度大、技術能力可以充分發揮效用的產業領域。 2008年,國家統計局統計,國內機床工具行業企業數為4832家,目前的實際數量還會有所增加。在如此龐大的制造體系中實施結構調整,無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當然,市場的調控功能無疑應該起主導作用,但必要的政策引導同樣不可省略。 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國家已經開始啟動“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重大專項,主旨是為了解決在國民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急需,而目前機床行業還無力滿足的關鍵設備問題。此舉,對于提升機床工業的技術水平、制造能力和產品品質,增強國有骨干企業的競爭能力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但對于那些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特別是對于那些富于創新和冒險精神,經營靈活,操作與集成能力強,執著于行業并開始顯露出“專、特、精”特質的民營企業,如何使其同樣能獲得機會,同樣可以參與到重大專項的攻堅戰中,似乎同樣是值得關注和重視的問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調動行業中盡可能多的各種資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投身于創新升級之中,才可能收獲得更多。 此外,機床行業的創新升級絕不可能孤立地進行,相關產業的配套跟進同樣必不可少。不要再讓機床制造企業總是發出這樣的感嘆:生產機床是不是應該從煉鋼做起! 一位機床企業老總曾這樣對記者說:注重開發高端及空白產品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把相關的基礎工作做好,國內機床行業的整體水平同樣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眼下,還有幾所高校開設鑄造、熱處理這樣的專業。鑄造似乎已經成了污染的代名詞。鑄造企業搬得越遠越好,用工成本越低越好,以至于走進了一個嚴重的誤區。鑄造同樣是一項科學,里面學問大了。長期忽視產業基礎的作法,最終一定會受到懲罰。現在就可以說,鑄件已經成為制約機床品質穩定可靠的一大“瓶頸”因素。再好看的空中樓閣,如果說沒有堅實可靠的基礎,又與危房何異? 據了解,機床制造企業受困于原材料和基礎領域薄弱的問題,已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具體的調研工作也已展開。但愿,針對材料及新材料領域的重大專項也能盡早變為現實。(文章來源:慧聰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