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軸承工業發展史 | |
|
|
詳細信息 |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滾動軸承的國家之一。從考古文物與資料看,中國最古老的具有現代滾動軸承結構雛形的軸承,出現于公元前221~207年(秦朝)的今山西省永濟縣薛家崖村。公元1280年(元朝)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儀器上也使用了圓柱滾動支承.盡管歷史上中國在滾動軸承技術領域曾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但在舊中國軸承工業卻十分落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強大推動下,軸承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高質快速發展時期。建國五十年來,中國軸承工業已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軸承(滾動軸承簡稱)是機械工業使用廣泛、要求嚴格的配套件和基礎件,被人們稱為機械的關節。由于使用范圍廣泛,決定了軸承品種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由于要求嚴,決定了軸承質量和性能的重要性。軸承制造業是一種精密的基礎件制造業,它的精度以0.001毫米(mm)來衡量,而普通機械零件的制造公差一般只有0.01mm。電機的噪聲和振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軸承質量;高精度機床主軸的擺差和溫升,更是與軸承質量息息相關。通訊衛星消旋裝置中的軸承性能,直接影響其通訊效果;航天、航空中關鍵軸承發生故障,就會造成嚴重的事故。總之,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和家用電器等各個領域中的主機,其精度、性能、壽命、可靠性和各項經濟指標,都與軸承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軸承工業的發展還關系著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制造水平及機械設備的出口能力。 軸承工業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奠基階段(1949~1957年) 1949年瓦房店軸承廠恢復生產,成為中國第一家獨立生產軸承的企業。抗美援朝期間,瓦房店軸承廠部分北遷哈爾濱,于1951年4月建成哈爾濱軸承廠并投入生產。1953年上海市軸承行業形成秦福興軸領廠、上工軸承廠、榮泰新機器廠和金興鐵工廠4個中心廠及10多個衛星廠。在原蘇聯援助下,全國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洛陽軸承廠1954年3月底破土動工興建,1957年開始試制普通軸承13.6萬套。至此,我國軸承工業瓦房店、哈爾濱、洛陽、上海四個主要生產基地初步形成,為軸承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7年,全國軸承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套大關。 (二)體系形成階段(1958~1977年) 此階段處于國家“一·五”至“五·五”五個五年計劃發展時期,給軸承工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一·五”中期,洛陽軸承廠于1958年7月通過國家驗收,順利建成投產;上海軸承工業開始形成一個有地方特色的軸承工業基地;瓦房店、哈爾濱軸承廠充實完善,獲得較大發展。同時建成了部直屬的洛陽軸承研究所和第十設計研究院等科研、工廠設計機構。此時期,軸承制造業為重點主機配套的新產品發展較快,已開始生產汽車萬向節滾針軸承、磁電機軸承、機床主軸軸承和精密軸承,并試制了鐵路機車、軋鋼機、重型機械、石油工業和航空發電機、坦克等主機所需的部分配套軸承。 (三)高質快速發展階段(1978~1999年)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揭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在祖國大地洶涌澎湃。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軸承行業不斷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實現生產力大解放,使綜合技術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提高,行業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掀起了軸承工業發展史上第三次浪潮。 軸承工業為主機和重大技術裝備的配套能力有較大增強,為國防建設和發展高新技術提供了高質量的新產品;軸承出口所占份額較高,1997年全行業軸承出口額7.8億套,創匯4.3億美元,按產值計已占17.6%,按產量計已達43.3%,軸承市場國際化程度明顯改觀。 |
|
|
|
|